殿闕形塔塔寺模型

莫高窟第257窟 北魏(西元386-534年)

佛教東傳過程中,早期佛教建築形制的演變充分體現了印度、中亞與中原的文化交融。作為歷史見證,莫高窟壁畫中描繪了許多奇特的建築形象,如第257窟南壁說法圖位置的殿闕形塔,應該是由殿、闕、塔三者組合而成的一座小型佛教寺院,「殿闕」原本為漢代興起的一種建築形式,漢畫像石中保存有它們的形象,在敦煌壁畫中將「殿闕」與外來的「塔」組合成為一種新的建築形式——「塔寺」。「塔寺」的名稱源自《魏書·釋老志》:「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復原研究以第257窟中心柱窟為塔寺的空間形式,從剖面圖看,可以想像中心塔柱上的覆缽、塔刹伸出屋頂,前面的兩坡屋頂加蓋完整的屋面與雙闕,然後從正面看去,正是第257窟的殿闕塔形式。而第257窟的殿闕形塔,若看為一種平面疊加投影,繪畫中的塔和殿並非在同一視線的投影面上,而應該是一前一後,具有空間層次2D平面,就又對應了第254窟剖面的空間形式。

復原過程中對佈局、裝飾細部和構造多個層面進行有依據的復原設計,再現了其建築藝術中漢文化與外來佛教文化的完美融合。同時利用3D數位建模技術,對此方案進行了多角度的考察驗證。本研究提出一種多度空間解讀早期敦煌壁畫中建築形式的方法,該復原方案不見於現存的漢傳佛教寺院建築,為早期漢傳佛教建築藝術——塔寺的相關建築形式研究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