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前言

敦煌石窟遺存著西元4-14世紀一千年間的歷代壁畫,總面積4.5萬多平方米,規模巨大,內容豐富,尤其是建築和山水環境常用作經變畫和各種故事畫的背景。敦煌壁畫中反映的古代建築在歷史中累積出不言之美,映射著人類對於禮儀制度、宗教理念、審美意趣等等傳統。

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是崇尚自然,強調天人一體,所以古代多是以土木建構殿堂,進而成就能傳承文化與見證歷史的載體,如皇宮祠堂、寺觀塔廟、衙署庭院、亭台園林等等。可惜漫長的歷史中,跌宕多難中既鑄就了中華民族堅韌的品質,也帶走無數恢弘的建築,只能依據文獻記載中推演、在遺址上復原。所幸在敦煌石窟中,保留著從西元四至十四世紀的壁畫圖像,千年時光通過建築畫卷喚醒我們封存的記憶,填補中國建築藝術史研究的諸多空白,真實大美且意義深遠。

此次展覽旨在邀請觀眾通過多元途徑看到的敦煌壁畫中的建築形制和意境,作為中華民族記憶與文化的載體,其中飽含的深邃內涵:中華文明的禮儀、智慧、審美等,以空間營造為縮影,躍然璧上。更期待觀眾參與其中,從中汲取營養,重拾智慧的基因,尋找根植于心的中華文化生命。行至當代,敦煌壁畫裡的空間圖像轉化為諸多實體和數位的展品,以此期待更多觀眾將其古代思想意蘊變現成現代創作的源流,這正是敦煌千年不朽的要義——海納百川、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