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區介紹~莊嚴佛宮

展區介紹

莊嚴佛宮

敦煌石窟見證了佛教作為外來文化融入中國的過程,也記錄了其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莫高窟,在時間的沉澱與文化的交匯中不斷洗鍊昇華,傳承著佛教哲學與宗教內涵,描繪著輪回與超脫的願景,並在多元文明的交融中不斷吸納精華,積澱成燦爛的藝術寶庫。
敦煌石窟藝術包含著現實與信念,兼具生活與信仰,彙聚智慧與虔誠,以華麗莊嚴卻不失靈動飄逸的筆觸,在壁面上描繪出寄託人類精神的歸宿,創造出撫慰眾生心靈的庇護所。

展品簡介

 

說法圖的題材是為了表現佛陀為教化眾生演說妙法的畫面,也是敦煌石窟出現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壁畫題材。說法圖具有形式簡約、內容單純的特點,在洞窟中獨自成幅,又與其它主題的壁畫關聯呼應,構成一個相對獨立完整的佛國世界。

釋迦牟尼說法圖
莫高窟第249窟
西魏(534~556)


佛祖釋迦牟尼居中,右手揚掌,左手握衣,莊嚴肅立於寶池中的蓮花臺上。兩側的菩薩,體態修長。佛光上方高懸裝飾著獸頭和雙鳳的華蓋,華蓋兩側的流雲中畫有四身飛天。上面的一對身穿大袖長袍,揮袖卷腿,形態輕柔。下面的一對半裸披巾,雙腿倒懸,動作奔放剛健。圖中人物形象、衣飾、華蓋融合了西域和中原兩種風格。

 

本生故事畫講述釋迦牟尼佛在過去世的輪迴中,忍辱犧牲,救世救人的事蹟故事。

薩埵太子本生故事
莫高窟第254窟南壁
北魏(439~534)


此畫是敦煌莫高窟最早以薩埵太子捨生飼虎為題材的壁畫。故事講古印度國有三個太子,一日入山狩獵,見一母虎帶領數幼虎,饑餓逼迫,奄奄一息。三太子摩訶薩埵欲以身救餓虎,臥於虎前,餓虎無力啖食。薩埵又爬上山崖,以竹枝刺頸出血,跳下山崖,餓虎舐血後啖食其肉。二兄久不見薩埵,沿路尋找,終於找見薩埵屍體,驚慌回宮稟告。國王和夫人趕至山林,抱屍痛哭。隨後收拾遺骨,起塔供養。

 

因緣故事畫講述釋迦牟尼佛以因果報應之說度化眾生的故事。

五百強盜成佛因緣故事畫
莫高窟第285窟
西魏(534~556)


從前在古印度有一個王國,國中出了五百強盜,殺人越貨,無惡不作。國王決定派大軍征剿,經過一場惡戰,五百強盜全數被俘,並被押解進京。國王對強盜十分痛恨,下令處以剜目酷刑,並將失去雙眼的強盜放逐山林荒野,任其自生自滅。盲眼的強盜衣食無著,棲身無處,在山林間奔走哀嚎。其中一人念佛求救,被佛所聞。佛生慈悲之心,吹來香山妙藥入他們的盲眼內,強盜雙目得以復明。重見光明的強盜,跪求佛陀說法。佛陀教導:「你們以前作惡害人,遭此酷刑實屬因果輪迴。如今只有放下屠刀,皈依佛門,方可贖清前罪。」聽完佛陀教誨,五百強盜幡然悔悟,他們紛紛剃度出家,皈依佛門,經過潛心修行,最終得成正果。

 

佛傳故事畫講述釋迦牟尼佛從降生、出家、悟道、說法直至涅槃等生平事蹟的故事。

乘象入胎
莫高窟第329窟
初唐(618~712)


乘象入胎,描寫佛祖釋迦牟尼降生的故事。故事講述古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和王后摩耶夫人多年膝下無子,常為無人繼承王位而煩惱。一日,摩耶夫人在夢中見到空中有菩薩乘白象而來,從她右肋進入腹中。摩耶夫人從夢中驚醒,召相師占卜,知有聖神降胎。夢中受孕的摩耶夫人其後在藍毗園誕下悉達多,即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
圖中的菩薩雲髻寶冠,上身袒裸,坐於象背,侍從前後相隨。大象腳踏蓮花,天人承托奔騰於空。象前有乘龍仙人引導,後有天人護衛。成群伎樂天奏樂散花,披巾飄帶迎風飛舞,天花亂墜,祥雲瑞氣,將整個畫面裝飾得五彩繽紛,異常絢爛。

 

「經變」意為佛經的「變相」。廣義而言,凡依佛經繪製之圖畫均可稱為「經變」。狹義而言,指將某部佛經的內容變為首尾相銜,情節完備的宏篇巨制。

西方淨土變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618~712)


西方淨土又名阿彌陀淨土。佛經說在我們所處世界的西方,距離十萬億佛土,有一個名叫「極樂」的淨土世界,阿彌陀佛即為此世界的教主。
作品依據《無量壽經》繪製,將「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的西方淨土世界描繪的美輪美奐,是莫高窟出現最早、場面最大的淨土變相,同時也奠定了以後同類經變的基本形制。

 

觀音經源自《法華經》「觀音普門品」,其後由於觀音菩薩信仰日益流行,漸以單行本流傳。觀音經說:眾生若遇苦難煩惱,只要稱念觀音名號,觀音即能觀到此音聲,尋聲拯救。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在民間擁有廣泛信仰,到唐代時已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說法。時至今日,觀音是充滿慈悲、普門示現的救度者,而觀音信仰已是整個華人圈普遍認可的觀念。

水月觀音
榆林窟第2窟
西夏(1038~1227)


作品為西夏時期水月觀音像的代表作。水月觀音是佛教三十三觀音像之一,相傳由唐代畫家周昉所創,觀音坐水中岩石上,身光皎潔如月輪,有「一睹其相,萬緣皆空」的意境。唐畫水月觀音今已無存,敦煌壁畫水月觀音始見於五代,至西夏晚期成為鴻篇巨制。

 

莫高窟第3窟是敦煌石窟的代表洞窟之一,是敦煌現存唯一以觀音為主題的洞窟。此窟西壁佛鑫內外兩側都畫有觀音,造型衣著各有不同。南、北兩壁各繪一幅千手千眼觀音經變。東壁窟門兩側分別畫有散財觀音和淨瓶觀音。

千手千眼觀音經變
莫高窟第3窟
元(1271~1368)


按《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繪製,佛經說觀世音菩薩因能觀世間眾生求苦告難之音而得名。在密教的典籍中則講到觀音菩薩為了看見和護持更多的眾生,因而生髮出千手、千眼,以便「千眼照見、千手護持」。在千手千眼觀音的四周畫出了觀音的眷屬以及飛天。

 

在敦煌藝術中,無論是壁畫,還是彩塑雕像,沒有一個人物塑造是相同的,在嚴格遵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佛像儀軌下,一切都充溢出自由的靈感發揮和獨具匠心的意境創造,都無不承襲了中國藝術「以形寫神」的優良傳統,在表現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徵時,無不透過其形象生動的畫面和線條傳達出人物的個性特徵。

禪定佛像
莫高窟第259窟
北魏(439~534)

 

菩薩坐像
莫高窟第328窟
盛唐(712~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