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區介紹~淨土樂舞

展區介紹

淨土樂舞

敦煌石窟中出現樂舞,是佛教為了體現佛國世界的美妙,宣揚佛國具有無限勝景。佛教中不僅有各種各樣的樂神,也有現世的音樂實踐。
敦煌壁畫中樂器來源大致為三個方面:中原傳統樂器、中國西北少數民族樂器、西域傳來的樂器。敦煌壁畫上的舞蹈,是在漢唐舞蹈傳統、古印度佛教文化、周邊眾多民族舞蹈風格的影響下,具有多元一體的獨特魅力,它成為保存中國古代多民族、多區域融合下樂舞圖像的大美之境。

展品簡介

 

(作品名稱)
舞樂圖
莫高窟第220窟
初唐(西元618~712年)


這是莫高窟唐代壁畫中規模最大的舞樂圖,繪於「藥師經變」畫面的下方,表現的是東方藥師佛淨土世界的伎樂天奏樂、歌舞以娛佛的場景。畫面的正中有一座燈樓,兩側各立燈輪一樹,燈火輝煌;左右兩廂置樂隊,共二十八人,分為兩組,演奏著來自中原和西域的各種打擊、吹奏、彈撥樂器;兩對舞伎在小圓毯上旋轉騰踏,巾帛飛揚。盛大的舞樂場面雖是表現佛國,卻也是唐代宮廷生活宴饗娛樂的真實寫照。

 

(作品名稱)
伎樂天反彈琵琶
莫高窟第 112窟
中唐(公元766-835)


作品繪於「觀無量壽經變」畫面的下方,表現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伎樂天奏樂,歌舞以娛佛的場景。圖中的伎樂天上身微向前傾,將琵琶反背頸後,左臂伸直握弦,右臂曲於音箱,一腿微曲,一腿曲抬,坐「端坐」姿,舞姿矯捷剛勁,造型十分獨特。反彈琵琶可能是藏族特有的舞蹈形式,在西藏的定日地區,至今仍有反彈四弦琴的舞蹈。敦煌壁畫中反彈琵琶而舞的形象自中唐以後大量出現,或許與這一時期吐蕃對敦煌的統治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