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營造~敦煌建築之美線上展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敦煌是世界文明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敦煌文化是兩岸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2016年起,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敦煌研究院、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合作,成功舉辦了「敦煌文化藝術展」走進臺灣高校巡展活動,先後走進臺灣師範大學、屏東大學等12所高校和藝術展館,深受青年朋友的歡迎和喜愛。

2021年,兩岸工作團隊克服疫情影響,首次推動敦煌文化主題展覽以線上展形式走進臺灣,上線當天開幕式視頻點擊量達15萬人次。今年,我們延續線上展的形式,全新打造了「千年營造——敦煌建築之美線上展」,通過九個展區、百餘件展品、專題影片和莫高窟的虛擬漫遊,全方位呈現敦煌石窟的營建歷史和敦煌文化的博大恢弘。同時將與各大專院校合作,開展專題課程、講座、成果展示等線下活動,為廣大臺灣青年朋友們奉獻一場別具特色的敦煌文化盛宴。期待大家通過線上觀展,能夠加深對敦煌文化的瞭解,深刻感悟蘊含其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博大胸懷,開拓視野,啟迪智慧,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喜愛者和傳承者!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成立於1982年,今年恰逢基金會成立40周年。回首過去,四十年春華秋實,基金會一直致力於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取得了可喜成績。展望未來,基金會願繼續與兩岸各界朋友一道,為兩岸青年、文化、公益等領域交流搭建平臺,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貢獻積極力量。


敦煌研究院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大地上燦若星辰的文物資源是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也是構築發展動能,激發創新活力,賦能美好生活的營養源泉。敦煌文化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不斷融會貫通的典範。把莫高窟保護好,把中華文化傳承好,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進步應負的責任。

多年來,敦煌研究院始終發揚莫高精神,把爭做新時代文化的繼承者、創新者和傳播者,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時代,煥發新活力作為自己的使命擔當。臺灣與敦煌,因文化的同根同源和共同的文化期盼而多次結緣,自2016年起,共合作舉辦了5次敦煌文化藝術展進校園活動,創下了兩岸文化交流活動在大學校園巡展的紀錄,取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今年,敦煌文化藝術展又以全新的內容和展覽形式再次跟大家見面,希望以此為契機,攜手更多的臺灣觀眾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從1987年獨家贊助「八千里路雲和月」電視節目到現在,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即將邁入35年。長期以來,我們延續「八千里路雲和月」探索中華文化的精神,不斷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弘揚方面,投注大量的人力與心力。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深深體認到─文化遺產就是先人留給後代子孫的寶貴資產。這些文化瑰寶反映了我們民族對自身的認同和自豪,它是歷史的記憶、藝術的成就,更是祖先生活痕跡與信仰的傳承。儘管時光流淌,但是身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有責任接續守望屬於我們的珍貴資產。

中華文化延續了數千年,是世界上主要重要的文明古國,所擁有的各項文化遺產在全球舉足輕重。其中,位在戈壁沙漠的敦煌,在歷史、藝術、經濟及空間格局中,是交匯了世界文明的關鍵樞紐,以絲路重鎮、佛教藝術聖地的獨特身分,延續著它的傳奇歷史與輝煌文明。山壁斷崖中的敦煌石窟,尤以莫高窟最為經典,目前尚保存七百餘個洞窟,並以其精彩絕倫的壁畫、雕像和建築聞名於世,承載著一千多年源遠流長的佛教藝術,更象徵著中華文化和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交流與融合。

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與宋慶齡基金會、敦煌研究院的交流超過20年,攜手合作也將來到第六個年頭。2016年至2019年的實體敦煌展走進校園巡迴,足跡踏遍十餘所的大學院校與地方館舍,受到台灣師生與地方民眾的歡迎。年輕人愈接近敦煌展,也能愈加地體會中華文化遺產之美,向下扎根文化遺產保存概念,更能興起對文化遺產保護的使命感。

今年展覽以「創新、創意、傳承、推廣」的思維,例如3D立體洞窟莫高窟的虛擬漫遊,全方位呈現敦煌石窟的千年營建歷史,讓參觀者身歷其境、沉浸式體驗。面對未來,我們透過不同形式的展覽,繼續讓觀眾近距離探索敦煌藝術魅力。

感謝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敦煌研究院,也感謝兩岸文化界、台灣各大學院校的支持,更因為有線上及線下所有的朋友們共襄盛舉,才能為兩岸文化交流的發展開啟更多的可能。

展覽

 

方形如「斗」、弓形如 「栱」的組合而成斗栱,為早期木結構建築的支承構件,它們逐層縱橫交錯迭加於屋身與屋頂之間,支撐起寬大厚重的屋頂,不僅是中國古代匠師們在長期建築實踐中的智慧結晶,也是封建禮制的重要體現。敦煌石窟經歷了多年不間斷的開鑿營造,壁畫大量的保留了斗栱形象,是無可代替的珍貴圖像史料,具有重要的古建築研究價值。


藥師佛須彌座
莫高窟第148窟
盛唐
(圖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更多詳情
 

中國古代民居建築形態各異、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反映出人類不同時期生產力水準、社會經濟、文化審美等各種面向。敦煌壁畫中保存著諸多民居建築形象與再現古人生活情景,它們作為文化、歷史、藝術的承載者,見證了人們在不斷的尋求美,尋求人與建築、環境的和諧共生。


宅院群
莫高窟第296窟
北周
(圖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更多詳情
 

中國古代建築既是維護其統治秩序,以儒家思想的價值規範人類行為,衍生出以建築的規模與形式來配合人們社會地位與身份象徵,兩千多年的禮制建築通過不斷的發展形成了嚴密的等級制度。宮門道在數量多寡有所不同,反映封建等級制度,城門作為重要的公共空間,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具有國家級禮儀性質的活動都會在城門舉行。


莫高窟第9窟
城門與城樓(三門)
晚唐
(圖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更多詳情
 

絲綢之路不僅是中西交通的主要幹線、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與匯通的橋樑,敦煌,位於絲綢之路的要道樞紐,見證千年間這條漫長道路的滄桑歲月和悠久歷史。 敦煌文化的多元特性,使得壁畫中的建築存留著多元文化的印跡,反映出不同時代人文風俗與美學觀念,是世界文化精粹的融合。石窟寺源於印度,中國的石窟寺約於3世紀始建於新疆,隨後逐漸向東、向南傳播,繁盛於5-8世紀,敦煌石窟便是研究中古時期種種文化歷程的重要物證。


中心塔柱窟
莫高窟第254窟
北魏
(圖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更多詳情
 

中國古代文化在受到來自外域的影響浪潮中,受佛教文化影響頗深,佛教由印度本士沿絲綢之路一路東來,其建築形制諸如佛塔、佛寺、石窟等,也逐漸傳播於各地,在時間推移下與中國文化交織而造就諸多宏偉的造型藝術。在敦煌,能看到多種塔窟的演變脈絡,從中感受到空間變化的豐富性。


舍生飼虎之舍利塔
(圖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更多詳情
 

敦煌壁畫中通過宗教藝術保存著大量建築形象,豐富的內涵與相對準確的藝術形象,釐清了我們對於中古時期建築的模糊認識,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帶給人們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也展露著不同時期的藝術手法,表達對極樂淨土、美好世界的嚮往與祈願。


彌勒經變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圖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更多詳情
 

敦煌壁畫中的人造建築往往與自然環境共生融為一體之景,妙和自然的意境與中國傳統美學淨化心靈、超越物我的思想相契合,敦煌石窟正是透過藝術營造空間,為人們提供心靈慰藉,體現不同藝術體系所追求之生命真理。


山中修行
榆林窟25窟
中唐
(圖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更多詳情
 

植物花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做為空間變化的要素,是人們托物言志時常使用的媒介,亦是人們寄予文化資訊之載體,敦煌壁畫的花木形象在其逐漸本土化的過程中,樹在壁畫中的功能產生了由佛陀身份標識到分割畫面及裝飾壁畫的變化。通過對花樹在不同時期、不同形態的梳理,可以瞭解各時期審美意趣的特徵。


寺院的配殿
榆林窟第25窟
中唐
(圖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更多詳情
 

透過此次展覽,將使更多人感受到千年敦煌的恢弘絢爛之美,展現壁畫中的吉光片羽,既是追述千年建築與空間營造的歷史,更是再現中華文化建築的精神物證,印證人們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弘揚工作,古老的莫高窟煥發出新的生機,書寫著敦煌歷史新的篇章,以此生生不息。


修復壁畫
(圖由敦煌研究院提供)


更多詳情

活動單位

主辦單位